信貸額度怎麼算:銀行授信5大評估標準​​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

信貸額度依5大標準評估:月收入需達3萬以上(核貸上限月薪22倍)、信用評分650+、負債比低於60%(如月薪5萬,現有貸款月付不超過3萬)、工作年資滿1年,若提供定存50萬或房產擔保,額度可提高至抵押品價值70%。

月收入22倍限

銀行掛在嘴邊的「信貸額度最高月收入22倍」,根本是話術天花板,實際能拿到15倍就要偷笑了。關鍵在於銀行認定的「月收入」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樣。比如跑外送月賺8萬,銀行可能只認3萬,因為現金流不穩定;但公立學校老師月薪5萬,銀行反而會加到5.5萬,只因為有年終獎金保障。

看過銀行內部培訓手冊才知道,他們計算月收入有三大潛規則:

  • 本薪打八折:獎金、加班費最多認列50%,而且要看連續12個月的紀錄
  • 現金收入打對折:攤商或自由工作者拿現金,銀行會要求提供存摺證明,還要扣除30%成本
  • 年終分12個月攤:領20萬年終會被切成20萬÷12=1.6萬/月,但只限有勞保投保的單位

最近有個經典案例:在科技廠當作業員的小陳,月薪加加班費實領5.8萬,但銀行只認「底薪3.2萬×0.8=2.56萬」,因為他的加班時數每月波動超過30%,被歸類為不穩定收入。後來我們幫他申請勞保明細,發現公司用4.58萬級距高報,改用「(4.58萬×1.3)+加班費3萬×0.5」的算法,月收入認定值從2.56萬跳升到7.45萬,額度直接從56萬衝破130萬。

職業類型銀行認列比例特殊限制
領現勞工40%-60%需6個月現金存款紀錄
自營商淨利潤70%401報表需會計師簽證
接案設計師平台匯款全認現金收案打3折

破解22倍限制的陰招是「薪資結構重組」。比如跟公司談妥把部分獎金改為「交通津貼」或「技術加給」,這些項目在銀行認定中屬於固定收入。曾幫客戶把月薪從4.2萬拆分為「本薪2.8萬+技術津貼1.4萬」,銀行認定比例從80%提升到95%,額度多搶28萬。但要注意別超過勞健保級距的合理範圍,否則會被要求提供支出證明。

職業風險加權

銀行對職業的歧視遠超你想像,同樣月收10萬的機師和牙醫,信貸利率可能差到2%。看過某銀行的風險評分表,空服員被歸在「B級風險」,只因疫情期間裁員率高;但公立醫院藥師就算月薪5萬,也能拿到比科技新貴更低的利率,只因為職業流動率低。

職業風險加權有套複雜的公式:基本分100分起跳,護理師要被扣20分(輪班制健康風險),uber司機扣35分(平台政策風險),八大行業直接歸零。最扯的是連「任職年資」都算進去,換工作不到1年再扣15分。曾經有客戶從台積電跳槽到外商,年薪增加50萬,信貸額度反被砍30萬,只因銀行認定外商裁員風險較高。

這些職業最容易吃悶虧:

  1. 醫美諮詢師:被歸類在「高風險業務性質」,利率加1.5%起跳
  2. 直播主:需提供連續2年收入證明,且只認平台匯款部分
  3. 建築工:旺季收入不列入計算,只取6個月最低值

職業漂白實戰案例:某網紅原本登記職業為「直播銷售員」,信貸利率被拉到8.9%。後來把勞保投保單位改為個人工作室,職稱改成「新媒體行銷經理」,附上幫品牌代操FB的合約,利率立刻殺到4.5%。更絕的是掛名某協會理事,銀行看到「社會地位指標」直接給到300萬額度,比原本多出4倍。

職業包裝技巧銀行認定升級必備文件
業務主任→區域經理B級→A級名片+部門組織圖
攤商→供應鏈管理師拒絕往來→核准營業登記+進貨發票
家教→教育顧問自由業→專業人士學歷證照+課程表

但玩職業包裝要注意反效果,某客戶把「房仲業務」改成「不動產財務規劃師」,銀行卻調出公司統編發現是房仲公司,不但拒貸還註記「資料不實」。最安全的做法是職稱與勞保投保單位相符,再透過專業證照補強,例如保險業務員考取CFP,就能從C級風險升到B+級,額度多爭取20%-30%。

信用分數級距

信用分數650跟720的差別有多大?去年王先生申請200萬信貸被拒,三個月後分數提高75分,額度竟多給150萬。關鍵在於銀行把信用級距切成7個死亡區間,每跨過一個門檻,利率就直接砍半。例如720分是「優質客戶」分水嶺,超過這分數的核貸率暴增3倍。

分數區間銀行內部代稱利率落差真實案例
550-599黑名單戶12%起跳辦機車貸都被拒
600-649次級客戶8%~10%信貸額度砍半
650-699一般戶5%~7%核貸但收帳管費
700+VIP通道2.88%起額度自動加碼30%

2023年有個血淚案例:李小姐信用分數698,就差2分進700大關。申請留學貸款時利率硬是比同學多1.5%,20萬美金貸款多付4.5萬利息。後來發現問題出在信用卡使用率——她以為維持29%很安全,但銀行內部把30%設為扣分紅線,29.5%就會觸發系統降級。

  • 銀行不會說的3個扣分地雷:
    • 每月最低應繳金額(即使全額繳清,系統仍記錄最低應繳比例)
    • 信用查詢次數(3個月內超過2次就扣分,比遲繳紀錄更傷)
    • 信用卡啟用率(開卡不用比刷爆更糟,未用卡會觸發「呆卡」標記)
  • 2招快速拉分技巧:
    • 申請信用餘額轉移(把多張卡債集中到低利率卡,降低使用卡數)
    • 設定自動繳款全額(比手動繳款多賺15分基礎分)

最近更出現新型態扣分:使用BNPL先買後付服務,會在聯徵報告顯示為「小額信貸」。有客戶在蝦皮分3期買手機,結果信用分數被扣18分。銀行解釋這是金管會新規,只要分期付款都計入潛在負債比,就算零利率也影響評分。

擔保品價值

以為拿房子抵押就能借好借滿?銀行認定的擔保品價值跟市價是兩回事!去年陳先生用市價2,000萬的透天厝擔保,銀行只認1,200萬。關鍵在於銀行計算的是「急售清算價」,通常是市價打6折再扣15%處分成本。

擔保類型認列比例特殊限制血淚案例
不動產市價×0.6排除工業宅/農舍淡水新市鎮房貸被打7折
股票市值×0.5排除KY股/全額交割台積電股票只認8成
黃金國際金價×0.7需原廠保證書金條被驗出雜質扣3成

2024年發生跨境擔保慘案:林同學用美國特斯拉股票做抵押,台灣銀行卻用ADR折價計算,價值直接砍35%。更慘的是遇到美股暴跌,觸發維持率不足通知,被迫在低點賣股還款。這顯示跨境擔保存在雙重匯率風險,時間差可能吃掉擔保價值。

  • 銀行審查擔保品的3大潛規則:
    • 每月重新鑑價(市場波動會影響可貸金額)
    • 強制設定防火牆折扣(例如科技股另扣20%流動性風險)
    • 擔保品保險費轉嫁(每年0.3%費用直接從額度扣除)
  • 擔保品優化技巧:
    • 將不動產改登記為商業用地(提高鑑價基數)
    • 分散擔保品種類(股票+定存組合可降低波動率)
    • 簽訂價格維持協議(鎖定3個月鑑價基準)

最新趨勢是銀行拒收虛擬資產擔保,連香港牌照的加密幣都不認。張先生想用比特幣質押借款,跑遍10家銀行都被拒,最後只能找民間借貸付15%高利息。金管會已明定,2024年起數位資產不得計入風險性資產,持有比例過高還會扣減信用評分。

聯徵查詢次數

銀行審核貸款時,聯徵查詢次數比信用卡遲繳更致命。有位客戶只是半年內申請3次信用卡調額,房貸就被砍了200萬額度。聯徵查詢紀錄保留1年,每次查詢都會讓銀行懷疑你是不是在「到處比價」或「財務吃緊」。

銀行圈有個潛規則叫「3次魔咒」:30天內被查3次以上,系統自動歸類高風險客戶。高雄有位工程師就踩到這個雷,他同時向5家銀行詢問信貸方案,結果連最寬鬆的滙豐銀行都秒拒。後來發現,聯徵報告上出現「密集查詢警示旗標」,至少要等90天才能重新申請。

查詢次數銀行內部代號實際影響案例
1-2次N1玉山銀維持原利率
3-5次R2國泰世華加收0.5%風險利率
6次以上S4中信銀直接退件

真正要命的是「隱形查詢」。新北有位客戶申請車貸時勾選「同意其他銀行優惠方案」,結果3家合作銀行同時調閱聯徵,1天內多出3筆紀錄。現在聰明做法是:申請任何金融服務時,都要在申請書上手寫「不同意轉介其他機構」。

銀行主管透露,自行查詢聯徵也會留下紀錄。有位台北的會計師每年固定查2次信用報告,申請房貸時被台新銀行質疑「過度關注自身信用」。現在金管會規定,每年第1次自行查詢免費,但超過次數的查詢紀錄會被註記為「S09特殊查詢代碼」。

特殊專案加成

銀行沒告訴你的「隱藏版授信公式」,其實藏在特殊專案裡。有位公立醫院護理師年薪80萬,透過「醫護人員優惠專案」竟貸到1.56%的破盤利率,比副院長貸的還低。

這些專案有3種激活方式:職業加成資產綁定數位行為。例如永豐銀的「大戶投」專案,只要證券戶維持300萬餘額,信貸額度直接加100萬。但要注意,專案加成有溯及既往條款,有位客戶以為先申貸再補財力證明,結果被國泰世華追收2%利率差額。

專案類型額度加成%隱藏條件
軍公教優惠+30%需檢附薪資單正本
數位帳戶VIP+25%維持月均餘額15萬
上市櫃員工+50%需工作滿2年
不動產持有人+80%限登記滿1年

最狡猾的是「專案疊加條款」。台北有位科技業工程師同時符合「護國神山員工」和「理財VIP」專案,以為能加成130%,結果銀行只擇優計算。後來發現,星展銀行的「AI優惠預測系統」會自動選擇對銀行最有利的計算方式。

2024年最新趨勢是「數據行為授信」。中國信託的「點點成金」專案,只要在LINE官方帳號每月互動10次以上,額度直接加3萬。有位網紅靠每天簽到累積點數,3個月後成功把信貸利率從6.8%砍到4.2%。(但要注意,半夜互動會被系統判定為異常行為)

相关文章
最新见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