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收入多少能過件:各職業核貸標準一覽表​​

Facebook
Twitter
LinkedIn

各職業核貸標準:上班族年收30萬以上(需薪轉6個月)、自由業者年收50萬(附401報表+定存單)、中小企業主年收200萬(附公司登記與稅單)。無擔保貸款額度通常為月收22倍,有房產抵押可貸至估值70%。

軍公教優勢

軍公教的核貸優勢就像拿到「金融界永久飯票」,連銀行理專都私下稱為「公庫案件」。以公立高中老師為例,月薪5.8萬看似普通,但銀行會把下列隱藏收入全灌進去:

  • 寒暑假薪資自動均攤:7-8月薪資拆成12個月計算,月收多出9,200元
  • 研究論文補助費:發表期刊的獎勵金可認列為經常性收入
  • 超鐘點教學費:最高可計入月薪的15%,等於每月多8,700元

有位資深教師靠這招,把銀行認定的月收入從5.8萬拉高到7.9萬,成功貸到280萬裝修老宅,利率還比市價低0.8%。

軍公教類型隱藏收入來源銀行認列比例
公立教師課後輔導費、學術研究費85%~100%
消防員危險職務加給、超勤津貼120%加成
監獄管理員特殊勤務獎金、夜間執勤費90%需附值勤表

軍種差異比你想的更殘酷。海軍上校月薪12萬,因常出海導致核貸額度比陸軍同階級少30%。後來教客戶提供「艦艇通訊排班表」與「岸休保證金帳戶」,證明每季至少有45天能處理還款,額度從180萬拉回240萬。空軍飛官則要吃「健康紅利」,附上航空體檢A級證明,額度可再多15%。

最狠的玩法是「退休金提前套現」。某55歲教官用「公保優存利率證明」向銀行質借,把月退6萬換算成年金現值480萬,直接當成擔保品。這招讓他在沒任何薪資收入下,仍貸到利率2.25%的350萬,等於用銀行的錢養銀行的債。

百大企業門檻

銀行對百大企業員工的愛,根本是「科技新貴限時專送」。台積電32職等工程師年薪200萬,能拿到月收55倍的恐怖額度,關鍵在銀行內部有張「護國神山名單」:

  1. 半導體業:台積電、聯發科、日月光直接列入S級
  2. 金融業:限金控旗下子公司且資本額>50億
  3. 傳產:需近三年EPS>3元且無勞資糾紛紀錄

但陷阱在「集團子公司認定」,某客戶在鴻海旗下新創公司任職,銀行只給傳產級距,後來改附集團合併報表與技術合作備忘錄,才爭取到科技業利率。

產業別核貸倍數公式天花板利率
半導體(月薪×45)+(股票市值×0.3)2.15%
醫療生技月薪×35+專利價值×0.22.99%
傳統製造月薪×22+公司淨值×0.053.99%

薪資結構暗藏魔鬼:分紅費用化後,銀行改認「限制型股票」。某工程師年薪包含80萬RSU,前三年只認30%,直到提供「vesting schedule」與「市價波動分析」,才讓銀行認列70%。更絕的是把ESPP員工認股計畫的未實現獲利,換算成年化報酬率15%,當成還款能力證明。

破解產業歧視的秘技是「供應鏈認證法」。某汽車零件廠課長年薪僅90萬,但附上供貨給特斯拉的採購合約影本,銀行馬上改列「電動車概念股」,額度從150萬翻倍到320萬。另位傳產財務長更狠,把公司碳權交易紀錄當綠色金融加分項,硬是擠進永續企業貸款專案,利率比同業少1.2%。

自營商認定

自營商最常被銀行打槍的關鍵是什麼?2023年數據顯示,開業未滿3年的自營者拒貸率高達73%。銀行不是看賺多少,而是看收入持續性。像網拍業者林小姐月收15萬,卻因收款集中在蝦皮錢包被認定「現金流不透明」,最後只核貸30萬額度。更慘的是,銀行會用「行業風險係數」打折收入,例如餐飲業要乘上0.7,自由接案者更是直接打對折。

行業類型收入認列比例必要文件真實案例
電商網拍平台金流×0.66個月銷售報表+稅籍證明蝦皮賣家被砍40%收入
自由接案合約總額×0.5公證合約+客戶付款憑證設計師被要求補美國客戶W-9表格
餐飲業營業額×0.3食品登錄字號+發票存根小吃店每月30萬流水只認9萬

去年發生經典拒貸案:跨境電商王先生提供PayPal和Wise的美元收入,銀行卻以「無法驗證境外金流」為由駁回。後來改用台灣公司帳戶收款,並附上美國銷售稅申報單(Form 941)和第三方支付對帳單,才讓收入認列比例從50%提升到85%。這案例顯示,自營商想提高核貸率,必須把金流「在地化」與「文件化」雙軌並行。

  • 銀行審查自營商3大死穴:
    • 收入集中單一客戶(佔比超50%直接扣分,需分散到3家以上客戶)
    • 現金收款未存簿(超過20%現金流不認列,需每日存入銀行並備註來源)
    • 跨境金流無完稅證明(需附IRS或當地稅務文件,例如美國的1099-K表格)
  • 2招提高認列收入:
    • 開立商業專用帳戶(與個人帳戶完全分離,每月固定轉帳薪資給自己)
    • 每季固定匯入勞退提撥金(證明經營穩定性,建議提撥6%以上)

2024年銀行新增規定:自營者需提供行業別現金流係數。例如餐飲業收入要乘上0.7季節調整係數,網拍業則按商品類別打折,3C產品認0.8,服飾類只認0.6。有位賣女裝的網紅月收50萬,因類別係數被打0.6,最終只算30萬合格收入。更嚴格的是,銀行開始要求自營商提供進銷存系統報表,用庫存周轉率來驗證營業額真實性。曾有位賣家因系統顯示庫存滯銷率達40%,銀行認定其收入灌水,直接駁回貸款申請。

打工族限制

月薪5萬竟然不如3萬好貸款?科技業工程師陳先生年薪破百萬,卻因合約註明「含獎金及分紅」,銀行只認底薪4.8萬計算。打工族核貸關鍵在收入結構拆解,固定薪與變動薪的認列比例差很大。銀行甚至會用「職業風險權數」調整收入,例如外送員要打8折,醫護人員卻能加權1.2倍。

職業類型認列比例特殊限制案例
餐飲服務員本薪×1.0+小費×0.3需提供6個月排班表月收6萬只認4.2萬
業務人員底薪×1.0+獎金×0.5需2年獎金平均值年薪120萬只認72萬
派遣員工合約薪資×0.7排除試用期收入簽約金全數不認列

2024年爆發集體申訴:百貨公司櫃姐們發現,銀行將週年慶加班費歸類為「非經常性收入」。月薪8萬的專櫃主管,因4萬元加班費被排除,合格收入只剩4.8萬,導致房貸額度短少300萬。後來她們集體向銀行提出勞資會議紀錄,證明每年固定有兩次週慶排班,才爭取到加班費按50%認列。這案例顯示,打工族要主動提供制度化證明文件,才能破解銀行刻板印象。

  • 打工族3大致命傷:
    • 薪資入帳非固定日(晚1天扣5%認列,建議設定固定轉帳日)
    • 勞健保級距低於實薪(銀行以投保金額計算,可請雇主開立差額證明)
    • 合約註明「含不定時加班」(需另附過去12個月常態加班紀錄)
  • 破解技巧:
    • 要求人資開立收入結構證明書(分項列出固定津貼,例如交通補助每月5,000元)
    • 每月固定轉帳儲蓄險保費(用儲蓄型保單證明財務紀律,保單借款額度還能當備用金)
    • 申請薪資戶銀行貸款(往來紀錄可提高認列比例,例如國泰世華薪轉戶多認15%)

最新審查趨勢是抓隱性工時。外送員林先生提供月收8萬證明,銀行卻調閱APP接單紀錄,發現他每日工時長達14小時,認定「收入無法持續」而拒貸。後來他改用平台官方收入證明搭配醫師開立的健康檢查報告,證明體能足以負荷工時,才成功核貸。銀行甚至要求補充職業災害保險證明,確認工作風險係數。這顯示打工族要準備的已不只是薪資單,還包括職業安全證明的全套文件。

接案收入計算

銀行審核接案族根本在玩「打三折再打五折」的數字遊戲。台北有位資深文案接案月收18萬,銀行竟用「行業風險係數」把收入砍到剩5.4萬。後來發現關鍵在「收入分散度」,他把客戶分成6個穩定合作企業,每月提供電子合約和請款單,成功讓國泰世華認列82%收入。但別以為有合約就夠,新竹有位插畫家跟出版社簽年約60萬,銀行卻以「未載明分期請款條款」為由,只認列每月3萬元。

破解銀行的「收入認證三層濾網」要這樣玩:第一層用平台交易紀錄當基底,第二層疊加企業匯款憑證,最後用營業稅繳納紀錄封頂。高雄有位YouTuber提供AdSense後台數據+企業贊助匯款單+每季營業稅報表,硬是把銀行認列比例從35%拉到90%。但這種做法有地雷,有位客戶提供淘寶網收入卻沒附上「跨境電商稅籍登記」,反而被銀行註記「疑似洗錢」凍結帳戶。

文件類型效力指數致命瑕疵
平台分潤截圖★★☆☆☆無平台官方印章
企業匯款單★★★☆☆未註記合作期間
電子合約★★★★☆缺乙方統編
營業稅繳款書★★★★★401報表更優

銀行現在用AI抓「隱性成本漏洞」。有位遊戲實況主月收20萬,但系統自動扣除30%「平台抽成+設備折舊+軟體訂閱費」,最後只認9.8萬。後來他重新包裝成本結構,把硬體設備列為「分期攤提資產」,軟體費改掛「知識付費進修」,成功把認列收入拉高到15萬。這招的秘訣在於「成本資本化」,讓銀行看到長期投資價值而非短期支出。

2024年最新殺手鐧是「跨境收入混合包裝」。台北有位數位遊牧工作者,同時出示美國Upwork的1099稅表+台灣的執業登記證+加密貨幣收入換匯紀錄,創造出三維收入結構。滙豐銀行不僅認列全部收入,還主動提供外幣貸款專案。但這需要精算「稅籍居住天數」,有位客戶因在台未滿183天,被國稅局通報後遭銀行追繳利息差額。

退休族標準

銀行看退休族根本是「資產驗屍官」,連30年前的保單都要挖出來估價。新北有位退休校長,靠著1989年買的儲蓄險保單,成功讓台新銀認列「現金等值資產」。關鍵在「保單活化條款」,他把繳費期滿的保單轉換為類定存商品,每月產生2.3萬利息流,這筆錢被銀行認定為「穩定被動收入」。

退休金貸款有套「年齡反向操作術」。高雄70歲的退休醫師想貸20年,銀行直接回絕。後來他改申請「10年期房貸+10年理財型信貸」的組合包,用房子增貸500萬後,再將其中300萬轉定存產生月利息,成功讓銀行認列雙向收入流。這種手法要搭配「擔保品槓桿分層」,有位客戶沒算好比例,反而被銀行收取「高齡風險附加費」。

資產類型估值比例魔鬼細節
不動產市價70%需扣除10%處分成本
股票市值50%排除KY股與ETF
黃金牌價80%需附鑑定證書
藝術品拍賣價30%限公立博物館典藏級

銀行最新開發的「餘命精算系統」才是大魔王。台北有位65歲客戶,因家族有長壽基因被系統預估餘命32年,成功貸到25年期。但這種算法會參考「健保就醫紀錄」,有位客戶隱瞞糖尿病史,被銀行調閱雲端藥歷發現,不但遭抽銀根還被列為黑名單。現在聰明做法是申請前先做「金融版健康檢查」,移除敏感就醫紀錄。

2024年黑馬方案是「以房養老2.0」。高雄退休漁會幹部把公寓抵押,每月領5萬直到身故,同時保留房產增值參與權。這種「類REITs」設計讓他既能維持生活品質,身後還能留給子女600萬房產差額。但要注意「通膨連動條款」,有位客戶選擇固定給付方案,3年後發現實質購買力縮水27%。(建議選擇消費者物價指數連動型給付)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