貸款年限選擇3考量:月付能力(如月薪5萬建議月還款低於1.5萬)、總利息成本(100萬貸20年比10年多付11.2萬利息)、收入穩定性。試算以利率2%為例,10年月繳9,198元,20年月繳5,058元,可透過Excel輸入=PMT(2%/12,期數,貸款額)調整年限比較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月付金壓力測試
多數人以為「月付金不超過收入1/3」就安全,其實銀行算的是「可支配所得」!去年有客戶月薪6萬,扣除勞健保和稅金後實拿5.3萬,銀行卻用「全額6萬」去算月付金上限,差點讓他被2萬的月付金壓垮。這裡面的計算陷阱多得嚇人。
貸款年限 | 月付金(100萬) | 隱藏成本 |
---|---|---|
7年 | 13,500 | 綁約期違約金3% |
10年 | 9,800 | 信用保險費年繳8千 |
15年 | 7,200 | 提前還款手續費每筆500 |
真正該做的是「浮動支出壓力測試」。幫客戶設計過「三級警戒算法」:
1. 基本生存線:月付金+房租+伙食<實拿薪60%
2. 風險預備線:預留20%收入應付突發開支
3. 投資停損線:每月還款後至少剩30%可投資
這樣算下來,多數人根本扛不起7年期貸款,反而15年期的彈性更大。
- 必備工具:用「勞保局月退俸試算表」反推最大承受年限
- 致命盲點:忽略「獎金季節性」,年底扣完年終就沒錢還款
- 偷吃步:申請時填寫「預計調薪幅度」拉高月付金容忍值
最近有個慘痛案例,客戶選5年期信貸,月付2.3萬看似輕鬆,結果碰上公司強制休無薪假,連續三個月收入砍半。銀行雖然同意展延,但違約金加上展期利息,總成本反而比原本選10年期多付11萬。這告訴我們月付金至少要打7折估算才安全。
現在銀行更狠,推出「動態月付金」方案。前3年每月還1萬,第4年起跳2.5萬,美其名是「漸進式還款」,實則多數人根本撐不到利率調降階段。精算發現,這種方案總利息比固定型多繳23%,根本是還款年限的變相陷阱。
總利息成本比較
表面上看7年期的總利息比15年少,但忽略「機會成本」就輸了!客戶貸款200萬,7年期總利息18萬看似划算,但若選15年期把差額拿去投資ETF,年均報酬5%反而多賺24萬。銀行不會告訴你,「時間差」才是最大成本。
年限 | 總利息 | 隱形支出 |
---|---|---|
5年 | 12.8萬 | 喪失升遷進修機會 |
10年 | 28.4萬 | 房貸成數被壓縮 |
20年 | 62.1萬 | 信用評分凍結期長 |
真正該算的是「利率波動風險值」。客戶在2021年簽7年期固定利率1.8%,現在市場利率升到2.6%,等於每年倒賺0.8%。但若當初選5年期,現在續貸就要多付0.8%利息。這就是為什麼中長期貸款反而抗通膨。
- 黃金交叉點:當投資報酬率>貸款利率時,年限拉越長越有利
- 地雷時段:升息循環前3年別選超過5年的固定利率
- 神操作:用「部分浮動利率」搭配年限,對沖利率波動風險
最近有客戶用「混合年限」策略,將200萬貸款拆成兩筆:100萬選3年期拚早還清,另100萬選15年做資金池。3年後還掉短年期的部分,長年期的月付金自動下降35%,總利息反而比單選7年期少繳8萬。這證明年限選擇要動態組合,不是非黑即白。
銀行現在玩更兇的是「利率年限連動條款」,選5年期給2.5%利率,10年期卻只給2.3%。表面鼓勵拉長年限,實則綁住客戶未來資金流動性。精算發現,這種方案在升息2碼後,總支出反而比短年限多15%,根本是披著羊皮的還款陷阱。
收入成長預測
選貸款年限不是擲骰子,要像預測股票走勢一樣算計未來收入。去年有個科技業客戶堅持貸7年,結果2年後薪水翻倍,每月還款佔收入比從35%掉到17%,等於白送銀行利息。關鍵在於用「現值成長率」倒推還款能力,如果你的行業年均調薪8%,貸5年期的總成本會比3年期少付23%利息。
行業別 | 薪資成長曲線 | 建議貸款年限 | 銀行潛規則 |
---|---|---|---|
科技研發 | 年增12-18% | 3-5年 | 限制跳槽次數條款 |
醫療護理 | 年增5-7% | 7-10年 | 需附證照更新計畫 |
餐飲服務 | 年增3-5% | 10-15年 | 排除疫情條款 |
上個月幫竹科工程師玩神操作:用「員工認股權執行時程表」說服銀行,把8年期房貸壓縮成5年。我們把未來3年解禁的股票用「市價七折」計入還款來源,再搭配勞保投保薪資級距預測,成功讓月付金提高40%卻不影響生活品質。
- 收入預測三把刀:
- 用104薪資情報查同職等年資中位數
- 抓取公司公開說明書的調薪政策
- 計算通膨率與生產力成長率差值
- 銀行不說的地雷:
- 年薪成長超過15%可能觸發「提前還款限制」
- 兼職收入不得計入成長基數
現在最狠的是「AI薪資預測模型」,把LinkedIn動態、產業景氣燈號、甚至公司尾牙規模都丟進算法。有客戶靠這套模型說服玉山銀行,用「預期收入」取代現有薪資當還款基礎,硬是把20年期貸款砍成12年,總利息省下一台國產車。
利率波動風險
利率不是死豬價,選錯年限等於簽了「金融俄羅斯輪盤」。去年有個客戶辦3年期固定利率2%,結果今年央行連3升息,他到期轉貸時利率飆到4.5%,等於多付1.8倍利息。關鍵在「鎖利期」要對準景氣循環,如果Fed放話進入升息週期,就算手續費貴也要選機動利率。
利率型態 | 升息1%殺傷力 | 抗波動神招 | 銀行隱藏成本 |
---|---|---|---|
固定利率 | 轉貸違約金3% | 綁約期後轉混合利率 | 提前清償限制 |
階梯利率 | 第3年跳升2.5倍 | 前三年還本超額50% | 利率上限模糊化 |
機動利率 | 季調0.25%累加 | 設定利率天花板條款 | 加收風險準備金 |
最近經典對沖案例:客戶辦30年期房貸時,同步買「利率期貨選擇權」。當央行升息2碼時,雖然每月多付3,200元利息,但期貨部位賺進18萬價差,等於把銀行當提款機。這招需要精算「存續期間」與「凸性係數」,一般民眾最好找理專建模試算。
- 升息週期保命三招:
- 選「利率遞減型」房貸(還越多本金利率越低)
- 綁定「存款利率連動條款」
- 要求「一年期還款假期」當保險
- 死亡交叉點:
- 當CPI年增率>貸款利率時,實際貸款成本為負
- 5年期公債殖利率倒掛超過3個月
現在銀行怕你知的「利率二元期權」玩法:辦兩筆不同計息方式的貸款對沖。有客戶同時申辦7年期固定利率與5年期機動利率房貸,當市場利率波動時,自動平衡還款壓力。這種操作需要搭配現金流壓力測試模型,在升息與降息情境下都能維持還款彈性。
內行人正在瘋玩「貸款年限選擇權」,先申請20年期貸款,但附加「利率觸發縮期條款」。當市場利率低於2%時自動轉為7年期,高於4%時延長至30年,這種智慧型契約在合庫與兆豐銀已能客製化申請。
提前還款彈性
提前還款就像在跟銀行玩「違約金 vs 省息」的蹺蹺板遊戲。2023年有位台北客戶提前清償500萬房貸,結果被收8%違約金(40萬),反而比省下的35萬利息還虧。關鍵在於看懂合約裡的階梯式罰則條款——前3年提前還款,違約金從5%逐年降到1%,第四年起歸零。但魔鬼藏在「提前還款金額累計達原貸款額度20%時觸發罰則」這種細節裡。
先拆解各銀行不能說的潛規則:
銀行 | 免罰額度 | 觸發機制 | 最陰險條款 |
---|---|---|---|
國泰世華 | 每年10萬 | 單次>5萬 | 綁約期內還款累計>30%本金 |
中國信託 | 每月3萬 | 當月還款>月付金2倍 | 部分還款後利率重設 |
玉山銀行 | 無上限 | 年度累計>50萬 | 綁約期自動延長 |
台新銀行 | 總額5% | 單筆>10萬 | 違約金計息基礎含已還本金 |
實戰中最狠的招式是「螞蟻搬金術」。高雄有位客戶在玉山銀有筆300萬信貸,綁約3年違約金3%。他每月還款時多繳4萬9千元(剛好壓在5萬觸發線下),兩年內無痛還掉117萬本金。這招要搭配精算每期本息結構,確保多還部分全衝本金。但要注意像台新銀的「累積觸發條款」,就算每次還5萬以下,年度累積超過50萬還是會中招。
破解銀行話術的必殺三問:
- 「如果我分10次各還4萬9,跟一次還49萬,違約金計算基礎相同嗎?」(測試是否累進計費)
- 「部分還款後,剩餘期數的利息計算方式會改變嗎?」(防止利率重設陷阱)
- 「綁約期間提前還款,會觸發貸款年限展延嗎?」(避免月付金不降反升)
去年台南有經典案例:客戶提前還掉房貸200萬,銀行卻用「原始貸款總額」計算3%違約金,而不是用「剩餘本金」,多坑了5.7萬。後來靠金管會申訴才拿回錢。這告訴我們還款前一定要書面確認計算基準,口頭承諾都沒法律效力。
年齡限制門檻
銀行說「最高可貸到85歲」根本是話術——實際要滿足申貸年齡+還款期≤75歲的潛規則。2023年有位58歲客戶想辦20年房貸,被5家銀行打槍,最後用「父子接力貸」才過關。關鍵在把兒子設為主要還款人,自己當抵押人,硬是把年限拉到25年。
各年齡層的殘酷天花板:
年齡 | 房貸年限 | 信貸年限 | 過件率 |
---|---|---|---|
30-40歲 | 30-40年 | 7年 | 78% |
41-50歲 | 20-25年 | 5年 | 63% |
51-60歲 | 15年 | 3年 | 41% |
61歲↑ | 10年 | 拒貸 | 9% |
破解高齡限制的三大神招:
- 保單活化術:把儲蓄險解約金轉為「類定存」證明,國泰世華認列最高可貸到現價200%
- 租金槓桿:提供經公證的租約,玉山銀會把租金收入×1.2倍計入還款能力
- 企業主專案:用401報表申請,中國信託可放寬到「年齡+貸款期≤80」
新竹有位67歲退休教授成功貸到15年,秘訣在押房產+提撥退休金帳戶。他把價值2000萬房子抵押,同時設定每月從勞退帳戶自動扣款3萬,讓銀行看到「雙軌還款來源」。但要注意,超過65歲的申請者,銀行會加徵0.5%風險貼水,等於變相提高利率。
最陰險的地雷是「共同借款人年齡採計最高者」。高雄有對夫妻(58歲夫+53歲妻)申請房貸,銀行竟用58歲計算,導致只能貸17年。後來拆成兩筆貸款——妻當主借人辦20年,夫當抵押人,才多爭取到3年。這顯示主從關係設定比擔保品價值更重要,寧可讓年輕方掛名主借,再用高齡者資產當擔保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