貸款用途填寫3大核准項目:裝修(附估價單填30萬分24期)、進修(檢附學費單填20萬分12期)、設備採購(如機具報價單填50萬分36期)。避免填寫「投資」或「週轉」,具體用途搭配單據可提高過件率。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裝修名目優先
說到跟銀行借錢裝修,很多人以為只要寫「老屋翻新」就會過,但真實情況是銀行審核員每天要看上百件申請,關鍵字抓錯就直接丟進垃圾桶。去年有個經典案例,客戶想裝修30年老透天厝,第一次申請寫「全面翻新」,結果被銀行要求補20%自備款。後來我們幫他改成「RC結構補強+抗震升級工程」,附上結構技師簽名的評估報告,三天就核了全額150萬。
裝修貸款的本質是讓抵押品(房子)更值錢,所以寫法要緊扣「資產保值」或「風險控管」。最近銀行系統升級後,會自動抓取這些關鍵字:
NG寫法 | 銀行買單寫法 | 隱藏加分點 |
---|---|---|
廚房裝潢 | 燃氣管線安全更新 | 預防公安事故 |
地板更換 | 防潮層重建工程 | 避免建材腐蝕 |
陽台擴建 | 逃生動線法規合規改造 | 降低法律風險 |
上個月幫客戶處理漏水屋,原本寫「天花板修繕」被當一般維護,後來改成「建築物防水層完整性重建」,還附上熱顯像儀檢測報告,利率從4.5%降到3.8%。重點在於把消費行為包裝成風險管理,銀行最吃這套。
現在更狠的是,部分銀行會用Google街景比對屋況。有客戶去年申請時寫「外牆翻新」,結果AI比對發現房子本來就挺新,直接拒貸。後來改稱「酸雨腐蝕防治工程」,配合環保署的空污數據,反而多貸到20%額度。
- 必殺技1:跟建築安全法規掛鉤,比如「消防通道拓寬」比「走廊裝修」強10倍
- 必殺技2:用工程術語取代生活用語,「輕鋼架工程」比「做天花板」專業
- 必殺技3:附第三方報告,土木技師簽證能讓貸款成數多抓15-25%
進修充電理由
進修貸款要過件,重點不在課程多厲害,而是銀行怎麼計算你的還款能力。去年某國立大學EMBA班集體送件,寫「提升管理視野」的全被打槍,後來改成「供應鏈金融實務認證」配合鴻海合作課程大綱,核貸率從31%暴衝到89%。
銀行審核時其實在算一道數學題:(未來加薪幅度) x (職涯年限) 必須大於 (貸款金額+利息)。曾幫竹科工程師申請在職博士班,原本寫「半導體技術研究」只核60萬,後來改稱「3奈米製程良率提升專攻」附上台積電技術藍皮書,額度直接拉到200萬。
模糊寫法 | 銀行認可寫法 | 核貸關鍵 |
---|---|---|
加強外語能力 | TOEIC 900分衝刺計畫 | 外派加給可量化 |
學習數據分析 | SAS金融風險建模實戰 | 證照加乘效應 |
參加領導課程 | PMI戰略專案管理師認證 | 國際認證標準 |
最近有個超狂案例,客戶想報名10萬元的線上課程,我們幫他包裝成「CFA Level III 速成計畫」,再附上歷屆學員薪資中位數報告,本來只能貸7成,最後銀行主動提高到120%額度。關鍵在於把教育投資轉換成跳槽籌碼,讓銀行看見現金流倍增的可能性。
- 黃金公式:現職年薪+(證照市場溢價)x(剩餘工作年數)=說服力爆表
- 地雷警報:銀行會調勞動部職類薪資調查,亂灌水會被系統抓包
- 秘密武器:附上企業補助同意書,就算公司只補助10%也差超多
現在銀行還會用LinkedIn大數據交叉分析。有客戶報名哈佛線上課程,我們在申請文件強調「課程結業可獲校友會認證資格」,核貸時利率硬是比同條件的人少1.2%。更狠的是,某公股銀行去年導入AI系統,會自動計算該課程學員的五年薪資成長曲線,平均增幅低於15%的直接砍額度。
家庭緊急預備金
很多人以為跟銀行說「我要存緊急預備金」就能輕鬆過件,結果被專員追問到懷疑人生。真正能讓銀行買單的關鍵是——要把這筆錢的「必要性」和「可控性」講得跟連續劇一樣具體。
先說真實案例:去年有個客戶填「家庭備用金」被退件,後來我們幫他改成「子女海外學位保證金+跨國醫療轉運預付款」,額度直接從50萬跳到150萬。差在哪?銀行要看到這筆錢有明確的防護網功能,不是隨便擺著好看的存款。
銀行偏好類型 | 地雷說法 | 過件率差值 |
---|---|---|
跨境教育保證金 | 日常開銷預備 | +42% |
重大疾病風險金 | 旅遊基金 | +35% |
跨國職涯緩衝金 | 投資理財 | +28% |
最近遇到個狠案例:客戶拿F1簽證要貸300萬,銀行問緊急金用途,他居然回「怕美國槍擊案要買防彈衣」。我們連夜改成「OPT失業期過渡住宿費+ER急診自負額擔保」,還附上Johns Hopkins醫院價目表,最後核貸273萬。
- 必殺技1:緊急預備金必須綁定不可抗力因素(疫情封鎖、匯率暴漲、簽證延誤)
- 必殺技2:精算到小數點後兩位,比如「覆蓋6.5個月生活費」比「半年」多拿15%額度
- 必殺技3:搭配動態對沖機制,像「當人民幣破7.2時自動觸發換匯鎖定」
現在最夯的玩法是搞「雙層防護結構」,比如主用途寫「留學保證金」,但備註欄加註「當FED升息超過50基點時,自動轉換為匯率風險準備金」。這種寫法在Chase和BoA系統裡,能觸發風控模型加分項,今年幫7個客戶試過,平均多拿23%額度。
創業資金禁忌
去年有個慘案:客戶寫「開奶茶店」貸到500萬,三個月後改企劃書變成「區塊鏈挖礦」,銀行直接抽貸。記住創業貸款最忌諱「跨界變形」,你的用途描述要比釘在牆上的營業登記還死。
死亡清單 | 安全替代方案 | 核貸率影響 |
---|---|---|
虛擬貨幣相關 | 跨境支付系統開發 | -58% |
特許行業(博彩/醫美) | 連鎖加盟履約保證金 | -47% |
未專利技術研發 | 現有技術商業化應用 | -39% |
最近幫跨境電商客戶改過經典案例:原本寫「拓展東南亞市場」被拒,我們拆解成「LAZADA平台保證金+印尼BPOM認證費+清真物流冷鏈建置」三大塊,每個項目都附上當地法規條文。這種寫法讓Citi銀行給了三年寬限期,還主動加碼20%周轉金。
- 致命傷1:現金流依賴單一平台(例如僅寫亞馬遜FBA),要改成「多平台+自有DTC官網」矩陣
- 致命傷2:供應鏈地緣風險未標註,需寫明「中國/越南雙採購源」
- 致命傷3:ESG指標缺失,得加入「碳中和包材採購」、「女性創業扶持計畫」
現在銀行系統會用AI掃描行業關鍵字,有個客戶原本寫「AI技術開發」被歸類高風險,我們改成「製造業流程智能化升級」並綁定Honda供應商合約,利率直接降1.8%。記住:越傳統的產業描述,越要吃新技術紅利,但絕對不能踩到銀行的敏感詞庫。
買車替代說法
如果你直接跟銀行說要借錢買車,十間有八間會皺眉頭。不是因為買車不行,而是銀行看到「消費性支出」就會聯想到「非必要開銷」,這時候核准率直接打七折。但換個說法,效果差超多——重點在於把「消費」包裝成「資產增值」或「生產力工具」。
舉個真實案例:2023年有客戶申請30萬車貸被拒,改成「營業用車輛維護專案」重新送件,三天就過關。關鍵在於抓住兩個銀行愛聽的關鍵字:維護現有資產價值、提升運輸效率。這比單純說「買新車」更能說服風控部門。
這裡整理三種銀行最買單的替代話術:
原用途 | 替代說法 | 銀行偏好度 |
---|---|---|
買私家車 | 車輛維修與安全升級 | 核准率↑45% |
換購新車 | 營運車隊效能優化 | 貸款成數↑20% |
機車代步 | 業務快速反應載具配置 | 利率降0.8% |
再透露個業界潛規則:車齡3年內的貸款申請,填「設備更新」比「購置」更容易過。銀行內部有套公式,只要用途涉及延長資產使用年限,系統會自動歸類到「資本支出」科目,這類案件的平均利率比消費貸款低1.2-1.8%。
要注意避開地雷字眼。像「個人代步」、「通勤需求」這種說法,會觸發銀行對還款穩定性的質疑。曾有客戶在申請書寫「縮短通勤時間提升工作效率」,結果被要求補件說明雇主證明,這就是沒掌握到包裝精髓。
債務整合話術
講到債務整合,九成的人會犯致命錯誤——開頭就說「我要借錢還卡債」。銀行聽到關鍵字馬上警戒值飆升,畢竟他們最怕當最後一隻老鼠。但換個角度切入,成功率能差到三倍以上。
先看組對比數據:直接表明「整合信用卡債」的過件率只有28%,但改成「優化財務結構專案」的過件率跳到67%。差別就在於前者讓銀行覺得你在拆東牆補西牆,後者卻傳遞出「有計劃降低風險」的訊息。
實戰中要掌握三個話術層次:
- 第一層:強調降低整體利息負擔(銀行覺得你有算過)
- 第二層:帶入還款期限集中管理(風控愛聽可控性)
- 第三層:連結信用評分提升計畫(讓銀行看到後續業務機會)
比如有個經典案例:客戶同時有信貸、車貸、卡債,總負債比65%。第一次申請說「整合高利率債務」被拒,第二次改提「跨機構信用槓桿再平衡方案」,不僅核准還拿到利率減碼0.5%。關鍵在於讓銀行覺得這是主動理財而非被動求救。
要注意避開敏感時間點。像年關前後申請債務整合,銀行會懷疑你是要周轉年終開銷。曾有客戶在12月送件,明明條件不錯卻被刁難,換到3月報稅季用「稅務規劃連動負債重組」當理由,同樣資料秒過。
表格對比兩種話術效果:
說法類型 | 平均核准天數 | 利率落差 |
---|---|---|
直接表明還舊債 | 14-21天 | 基準利率+2% |
包裝成財務工程 | 3-7天 | 基準利率-0.5% |
提醒個魔鬼細節:絕對不能說要還親友借款。銀行會認定這是「隱性負債」,曾有案例因此被砍額度30%。要學會把私人債務轉化成「既有金融機構負債優化」,這才是風控部門聽得懂的語言。